金陵笙歌不绝耳 淮扬风韵亦流长
研学感悟优秀片段选登之 “宁扬文化之旅”
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,更是一个民族的血脉。踏上宁扬文化之旅,体味六朝古都、十朝都会的兴衰荣辱;感悟扬州晓岸、岁岁年年的咏叹。于历史长河中寻觅华夏的脚步,于学子心坎上刻下文化的烙印。不少同学都饱含深情地写下了真挚的感悟,畅谈研学的体会。
小巧的木质葫芦,裹上金箔便有了不同的气宇,木质的沉稳与金箔的贵气相融合,别有一番风味。吃过午饭,我们便前往中国科举博物馆。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与中国科举文化收藏中心。在隋唐至清末的一千三百多年里,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跻身社会上层,获得施展才智的最重要机会,甚至是唯一机会,此谓“学而优则仕”。那一间间书院,一个个考场,一份份手稿,在昏黄的灯光下,徐徐展开一位书生的寒窗十载苦读与出人头地。我亲手制作了线装书,穿线装线之间,我似乎触摸到了千百年前书生之意之志。出了博物馆,便是繁华的贡院街。江宁,是将宁,是万事已宁。金字如宫,而金陵分明又带着旖旎的繁华,或许江宁的前世,是一位书生吧,那贡院里,分明有他的鸿鹄之志,而那秦淮河,也流淌着他的意气风发。他在河畔,以遒劲的笔力,留下两行浩浩的梧桐,引得只有长江配做这横批。
——高二(5)班 钱邓涵
文化的深吟浅唱,飘荡在金箔遗迹灼灼闪光的碎金里,裹贴时代文明;浸润在江南贡院沙沙翻动的书页里,见证代代考生走向仕途光辉,亦或从此星辰陨落;浸润在十里秦淮轻舟摇橹漾开的一池月光里,引无数文人立于河畔,望着“逝者如斯夫”,嗟叹“不舍昼夜”……
所以王安石写下“彩舟云淡,星河鹭起,画图难足”,韦庄赞曰“满耳笙歌满眼花,满楼珠翠胜吴娃”,康与之叹到“龙蟠虎踞金陵郡,古来六代豪华盛”。如今的金陵街头,早已遍布古玩商铺,能真正静下来,用心触碰历史给这座古城留下的痕迹的人,却已难得。
“天下三分明月夜,二分无赖是扬州”,就是这座城市,曾寄托徐凝的乡愁;“十年一觉扬州梦,赢得青楼薄幸名”,也是这座城市,接纳了杜牧的困顿。江南小城的婉约之下,是扬州城滤尽浮华后的庄严,无需大肆宣传,静静伫立便已尽显历史沧桑。
余秋雨在《文化苦旅》中写道:“文化之旅是苦,是涩,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”。而金陵与淮扬,在千年叹息中迸发出无限生机,声声弦歌不绝于耳,代代风韵源远流长,纵使历尽千年,古城的本色也能在繁荣里坚守,当后人立于这永不退色的文化石碑前,也可叹一句:岁月失语,惟石能言。
——高二(6)班 潘延
瘦西湖,真是无愧于她的名字,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。天光落在水面上,处处留下浮动游离的光点,像是缀满了星子的天空,也像是一场透明的梦,连接着古今的水天树影。
何园,真真是小巧又精致,一步生一景,抬眼不同天。“晚清第一园”名副其实。中西合璧的建筑,巧妙设景的水中月、镜中花,雅致不俗。
很难想象,五月天还能见到鲜妍的花朵,是红,是火,是跳动的热情,亲切的问候。这花棉如蜜、盛如景,却也不如那张张亲切的笑颜。
扬州,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”的月亮城。此次一游,不过是稍稍见其琵琶后的半张芙蓉面,便是这般美得动人心魄。
——高二(16)班 张佳丽
到扬州必游瘦西湖。天下西湖三十六,最瘦在扬州。清代诗人汪沆曾写道:“垂柳不断接残芜,雁齿虹桥俨画图;也是销金一锅子,故应唤作瘦西湖”。从南门进入景区,漫步垂柳长堤,眼前一道绿色的湖水,岸上人们来来往往,春风满面。近处绿树成荫,花香鸟语;远处云霞掩映,虹桥相连。湖中画舫游船,箫鼓声声;岸边绿柳交织,柳丝依依。此时此景,任凭是谁在此地游览,都会悠然心醉!扬州,浩浩长江哺育的城市,数千年文化浸蕴的城市。这里,有园亭的俊秀清丽,有昆曲的精致柔美,一城江南气质,安乐祥和,云淡风轻。曲调萦绕在阡陌小巷里,梦想翱翔在汽笛声波里。扬州,浩浩长江哺育的城市,数千年文化浸蕴的城市。这里,有园亭的俊秀清丽,有昆曲的精致柔美,一城江南气质,安乐祥和,云淡风轻。曲调萦绕在阡陌小巷里,梦想翱翔在汽笛声波里。
——高二(17)班 张垲婕
南京有读不尽的帝都遗风,六朝烟水,九曲风光,和青春同样葱茏的梧桐,驻守着这座苍老而鲜活的城市。夫子庙中走,人在画中游。我们踏过科举博物馆百转千绕的石坡,循着过往考生的足迹,想着跌落进去是不是可以穿回到那个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”的千年以前。
南京有熙熙攘攘的贡院街,雨花石潜在水里听我们招摇过市的脚步声,我们张扬的歌唱流淌过煌煌成片的灯市。
去往何园,我们学习了何氏家训,体会代代相承的教育智慧与文化底蕴;我们体验了雕版印刷,在刷板与按印之中感受古人的智慧。我们欣赏园中建筑,感叹实景画之妙,中西融合之巧,深感那时西方文化如溪流淌进中华传统文化沉稳土壤之中。我们走进花园里,赏镜中花与水中月,领悟世俗功名实际如镜花水月虚幻缥缈,唯本心善行当视之为重持之以恒。
——高二(20)班 陈思睿 范思涵
步入南京金箔集团,十二道工序的精湛映衬着手工艺人的兢兢业业;走进科举博物馆,科举制度的千年历史向我们陈说古今多少人才辈出。只道是文化魅力,行于夫子庙触碰那古木石雕,会有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,是奔波一生的孔仲尼以生命颂儒学之底蕴,是年轮百千载谱下兴亡继绝。我们以青年之身持文化之名立于桥头,望见的是南京古都之美,是烟雨笼罩历史沧桑,更是未来色彩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。
文化将它的传说道给了江流河海,那些从前的故事在一砖一瓦,一草一木中亘古长存。瘦西湖畔,柳树依依,从“两堤花柳依水,一路楼台直到山”到“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”,扬州城的繁华与沧桑于诗词歌赋中向我们一一显露。何园之内,草木繁盛,“晚清第一园”详尽叙述了何氏家族的发展与盛衰,《何氏家训》彰显了满门精英背后的家教之严。景致之美让我们感受着自然的呼吸,聆听着其中的故事,仿佛早已置身其中,与那个时代共情,体会时人的所思所想,或者,文化的意义便在此生根发芽。
宁扬之旅中,我们尝试了计多DIY活动来切身感受文化的魅力,金箔制作,线装本,面塑,盆景......自己动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正因如此,才更能品味文化流传时的意蕴,才更能与那些古人古事对话。
相聚宁扬,于历史的风声中,我逐渐认识到了用心体悟的意义所在。文化的足迹遍步街巷,“布履一双,山河踏遍;心有明珠,山河明媚”,心存海阔天空,足行山河万千,以真知助行,以真心体会,以传承与弘物面对文化,寻觅历史的足迹。
与宁扬告别,但却与文化相遇,初心不改,唯愿携历史之风华,迎未来星斗。
——高二(6)班 季子清
(图文:宁扬文化之旅师生;文责:姜晖;编发:刘鑫燕;审核:沈惠祥;终审:鞠九兵)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